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” 初夏,平乐县二塘镇马家村粮食种植示范基地里,两千多亩水田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,工人们正抢抓农时,起秧、插秧,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。
走进二塘镇马家村,水田如镜,倒映蓝天白云。工人们挽起裤腿,弯腰在水田中默契插秧,嫩绿秧苗迅速扎根泥土,整齐排列。人与秧苗相映,在阳光的映照下,勾勒出一幅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。据了解,今年二塘镇的水稻制种面积达2600余亩,预计七月初能完成全部移栽工作。
这片生机勃勃的粮食基地,曾经却面临着发展困境。过去,这里或是种植果树,或是零散撂荒的小块田,土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。近年来,二塘镇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,在马家、高桥以及九龙等11个村大力实施旱改水、退果还粮、撂荒地治理等项目,让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,恢复耕种地力4000余亩。
“村里通过土地流转,将分散的地块整合为标准化粮食种植基地,农户以土地入股,不仅每年能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,还能在基地务工,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”二塘镇马家村党总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陈定卿指着连片的稻田介绍道。
二塘镇马家村村民张阿姨:“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规模化种植,在这儿做事,插秧一天有100块钱收入,后续的护苗、防病虫害等方面也会请我们进行管护,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,挺好的。”土地流转不仅让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,还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,一举两得。据统计,如今每亩地每年为农户家庭增收超1500元,同时带动附近120余人就业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。
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粮食生产稳产保供要求,二塘镇用“长牙齿”硬措施保护耕地,通过引进社会资金,以“农户+合作社+公司”的模式,整合土地资源,发展规模化种粮。同时,大力推广“稻-菜”轮作绿色生产模式,科学减少化肥用量,实现“一地两用、绿色增收”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,为守好“米袋子”筑牢根基。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农村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| 政讯通-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联系电话:010-56019387、010-80440269、010-69945235
监督电话:1851694831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